股票配资炒股杠杆_做炒股杠杆股票配资_炒股网上配资平台

热点资讯

你的位置:股票配资炒股杠杆_做炒股杠杆股票配资_炒股网上配资平台 > 股票配资炒股杠杆 >

正规配资 云知声IPO:三年累计亏损12亿,研发外包“烧掉”5亿,科大讯飞曾质疑数据真实性

发布日期:2025-04-16 22:24    点击次数:177

正规配资 云知声IPO:三年累计亏损12亿,研发外包“烧掉”5亿,科大讯飞曾质疑数据真实性

近日正规配资,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知声”)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云知声的资本市场征程可谓一波三折,2020年首次冲刺创业板时,因招股书数据真实性遭科大讯飞公开质疑,最终撤回申请;此后转战港股市场,先后于2023年6月、2024年3月两度递交招股书未能通过港交所审核,本次已是其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招股书披露,云知声2022年-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累计净亏损超12亿元,且亏损额逐年扩大,公司称主要是业务扩张推高研发、融资及行政成本。为提高研发效率,云知声将若干非必要的研发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外包成本方面,2022-2024年第三方服务费分别为1.47亿元、1.44亿元、2.1亿元,累计超5亿元,分别占研发费用的51.3%、50.3%、56.8%。公司对第三方服务商的依赖程度较高,过度外包可能导致技术空心化风险。

作为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云知声其2024年市场份额占比为0.6%,公司的生活类AI客户数量2022年-2024年仅增加38家客户;医疗类AI客户数三年间仅新增1家客户,客户增长乏力。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云知声在冲刺上交所科创板的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语音病例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市场占有率高达70%;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公司目前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对此,科大讯飞公开质疑云知声在医疗语音病历和家电语音模组领域宣称的“70%市场占有率”数据真实性,直指云知声宣称的“70%市场占有率”存在夸大嫌疑。

此外,云知声2022-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累计净流出7.69亿元,2024年单年流出3.19亿元(同比增加12.3%),与三年累计12.05亿元净亏损形成恶性循环。尽管2023年D3轮融资7亿元缓解短期压力,但2024年末净负债仍达27.5亿元高位,主要因早期融资协议中暗藏的赎回权条款。若触发赎回条件,公司需短期内筹措超30亿元资金,可能加剧现金流断裂风险。

三年净亏损超12亿,研发外包三年“烧掉”超5亿

云知声作为中国AGI技术先行者,以交互式AI为核心,自主研发大语言模型(如600亿参数的山海大模型),覆盖从底层算力到应用的全链条能力,医疗领域通过病历生成、医保审核等智能体实现效率提升,生活场景覆盖智能家居、轨交服务等,形成“技术-场景”双轮驱动模式。

招股书披露,云知声2022年-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3.75亿元、3.76亿元、4.54亿元,累计净亏损超12亿元,且亏损额逐年扩大,公司称主要是业务扩张推高研发、融资及行政成本。同期,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87亿、2.86亿和3.7亿元,研发费用主要用于员工福利、第三方服务费、折旧、服务器成本及基于云服务费用等。

为提高研发效率,云知声将若干非必要的研发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如支持模块开发、数据标注、测试包装及垂直场景的软件开发等。外包成本方面,2022-2024年第三方服务费分别为1.47亿元、1.44亿元、2.1亿元,累计超5亿元,分别占研发费用的51.3%、50.3%、56.8%。

2022至2024年间,云知声累计投入研发费用9.43亿元,其中近六成流向第三方服务商,对第三方服务商的依赖程度较高,过度外包可能导致技术空心化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云知声近几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随着业务扩张,研发费用还在持续增加。尽管短期承压,公司仍坚持技术投入,AI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不投入研发费用容易被淘汰。然而,高研发投入的模式导致公司存在盈利周期较长的特点。

0.6%市占率且客户增长乏力 ,科大讯飞曾质疑数据真实性

云知声作为中国AGI技术先行者,依托交互式AI技术优势及自研的云知大脑技术平台,通过大语言模型商业化加速布局。

作为中国第四大AI解决方案提供商,云知声其2024年市场份额占比为0.6%,在生活类AI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三,医疗AI服务领域排名第四。这组数据意味着,云知声在AI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占有率仅为行业头部企业(前三名供应商分别占据9.7%、2.3%、1.8%)市场份额的零头。

另外,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云知声生活AI客户数量分别为:373名、389名、411名客户,生活AI客户数年增仅6.4%;同期,医疗AI客户数分别为165名、167名及166名。公司的生活类AI客户数量从2022年的373家增长至2024年的411家,三年间仅增加38家客户,年增长率仅为6.4%;医疗类AI客户数则从165家微增至166家,三年间仅新增1家客户,客户增长乏力,增长近乎停滞。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云知声在冲刺上交所科创板的招股书中表示,公司语音病例录入系统优势地位显著,市场占有率高达70%;根据灼识咨询数据,公司目前在家电智能语音模组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对此,有投资者在互动易平台向科大讯飞提出疑问。

科大讯飞针对云知声在招股书中宣称的“医疗语音病历市场占有率70%”及“家电语音模组市占率70%”提出全面质疑,强调其数据严重失实。医疗领域,科大讯飞指出:截至2020年6月,云知声累计覆盖医院仅112家(科大讯飞为489家,占比22.9%);同期云知声语音病历收入为895.48万元(科大讯飞为3571.11万元,占比25.08%),且科大讯飞通过公有云服务互联网医疗公司(如好大夫在线)的业务未纳入统计,实际份额差距更大。家电领域,云知声2020年上半年模组出货仅23.92万套(科大讯飞为2200万套,占比5.58%),收入403.29万元(科大讯飞1.08亿元,占比3.73%),且其在黑电市场(如智能电视、音箱)几乎无份额,白电领域核心客户格力同期采购量为零,而科大讯飞覆盖海尔、美的等头部厂商。科大讯飞强调,无论从客户覆盖、技术深度还是商业化规模看,其医疗与家电语音业务均远超云知声,后者表述“严重与事实不符”。

发出招股书的三个月后,云知声撤回上市申请。

股权分散,现金流压力加剧

云知声在IPO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不仅源于技术商业化与财务数据的争议,其股权结构设计与资金链压力更成为隐忧的核心。三位创始人梁家恩、黄伟、康恒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形成联合控制,合计持股比例仅为33.93%,其中梁家恩直接持股3.78%,黄伟通过两层控股结构间接掌握27.88%股份,康恒直接持股2.27%。这种分散的股权架构虽在初创阶段便于融资扩张,但决策效率可能因股东利益分歧而降低。

公司造血能力的持续疲软。2022年至2024年,云知声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累计达7.69亿元,2024年单年流出3.19亿元,同比增长12.3%,与三年间累计12.05亿元的净亏损形成恶性循环,迫使公司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输血。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D3轮融资7亿元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但2024年末净负债仍攀升至27.5亿元高位,主要源于早期融资协议中暗藏的赎回权条款。若触发赎回条件正规配资,公司将面临短期内筹措巨额资金的巨大压力,会加剧现金流紧张。



我的网站